关闭

imToken官网下载钱包

“金九”零跑拿下新势力销冠,理想汽车连续四个月同比下滑

2025-10-09 20:05:14 浏览:

【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薇】“金九”传统销售旺季,叠加各地购车补贴、车企密集推新,新势力车企披露9月销量成绩单,多家车企销量出现增长。

其中,零跑以月销6.6万辆,再次坐上新势力品牌月销头把交椅,鸿蒙智行、小鹏汽车、小米汽车紧随其后,月销均超过了4万辆,蔚来销量创新高突破3万。

然而昔日新势力“销冠”理想汽车却因为纯电市场开拓不顺等因素,交付量连续4个月同比下滑,月销跌至3万辆区间。

月销破6万,

零跑成“金九”黑马

拿下新势力品牌9月份销量冠军的,是今年的“黑马”选手零跑汽车。这家声量似乎并不大的新势力车企,今年前9个月已经7次位居新势力品牌销冠。

零跑汽车9月全系交付66657辆,同比增长超97%,这也是零跑首次突破月销6万辆关口。今年1—9月,零跑汽车累计交付近40万辆,零跑还在9月迎来了第100万辆整车下线,成为继理想后迈入“百万俱乐部”的新势力车企。

零跑旗下C10、C11、B10、B01四大主力车型持续发挥销量主力军作用,其凭借高性价比策略以及完整的产品矩阵,拉动销量快速增长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争夺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,零跑在全球化布局上加速: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上,全新战略车型零跑Lafa5完成全球首秀;B10也已在海外市场正式上市。

紧随零跑之后的是鸿蒙智行,其9月交付新车52916 台,全系累计交付已突破95万台,成为下一个有潜力进入交付“百万俱乐部”的品牌。目前鸿蒙智行已形成“五界”品牌布局,产品覆盖15万到100万元价格区间,车型涵盖轿车、SUV等。但问界仍是鸿蒙智行中的销量担当,以9月为例,问界销量超4万台,如何拉动其他“四界”销售,将成为未来鸿蒙智行销量爆发的关键。

小鹏汽车和小米汽车,9月销量双双突破4万辆关口。小鹏汽车9月份销量达41581辆,环比增长10.3%,同比增长95%。其中,售价亲民的MONA M03系列持续贡献稳定销量,9月销量超1万辆,上市至今累计销售已达18万辆。此外,全新小鹏P7也迎来第10000辆车下线。小鹏汽车海外市场开拓也在加速,其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将于第三季度启动生产,届时将实现小鹏G6与G9的本地化生产。

作为车市后来者,小米汽车9月交付量也突破4万辆,同比增幅达195%,成为同比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。随着产品线完善与市场渠道拓展,小米汽车仅用一年多时间就进入头部阵营。

尝试纯电市场不顺,

理想汽车销量连续下滑

此前交付量一直徘徊在 2 万辆阶段的蔚来汽车,随着乐道 L90、蔚来 ES8 等性价比车型上市,9 月新车销量达 34749 台,同比增长 64%,创下品牌月销量历史新高。其中,蔚来品牌销售 13728 台,乐道品牌销售 15246 台,firefly 萤火虫品牌销售 5775 台。截至目前,蔚来公司已累计销售新车超过 87 万辆。

极氪和领克合并后的极氪科技,9 月单月销售达 51519 辆,但同比增长仅 8.5%。若分品牌来看,极氪销量 18257 辆,领克销量 32902 辆。不过今年前三季度,极氪科技累计销售 38.51 万辆,距离 71 万辆的年度目标,完成度刚超过 50%。

作为首个冲进“百万俱乐部”的中国造车新势力,理想汽车9月交付新车33951辆,同比下降36.8%,连续4个月出现同比下滑。整个第三季度公司累计交付93211辆,甚至低于2023年同期水平。

理想汽车拓展纯电市场并不顺遂,其推出的首款纯电MPV车型MEGA、首款纯电SUV车型i8,并未在纯电市场获得其在增程市场的积极反馈。9月26日,理想汽车推出第二款纯电SUV理想i6,公司创始人李想希望公司纯电车型整体月销可以达到1.8万至2万辆。

年度目标在即,

第四季度竞争或将更加激烈

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人士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,9月是车市传统旺季,叠加国补资金全面落地及地方性购车补贴密集跟进,消费者购车热情得以释放。

然而对车企而言,市场的分化也在加剧。上述人士表示,只有交付量有一定保障,车企才能在研发投入上拥有更多腾挪空间,在供应链议价、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建立优势。值得注意的是,为拓展销售规模,头部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,零跑的全球化车型布局、小鹏的欧洲本土化生产,都预示着下一阶段的竞争将延伸至全球舞台。

对于交付量仍在一两万辆徘徊的车企来说,在当前价格战持续、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,这些企业正面临更为严峻的双重压力:一方面要持续投入巨资进行技术研发,以跟上行业创新步伐;另一方面又要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维持生存,而留给它们突破“温饱线”的时间窗口,也在逐步收窄。

“进入第四季度,随着年度销量目标的压力增大,各品牌之间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。”上述人士表示,未来价格战可能进一步升级,新产品投放节奏也将加快。在此过程中,行业或出现更多并购重组案例,部分弱势品牌可能选择“抱团取暖”,以避免被市场逐步边缘化。

责编:陶纪燕 | 审校:李金雨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古筝

(责任编辑:郭健东 )